|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1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81184006I 1 year, 6 months ago

a01-語言與國族認同 筆記 (喜如)

 

n   認識臺灣

認識臺灣的典範正轉變。語言絕對等於認同? 語言是認識世界的方法。

1949國民政府來臺灣,1947二二八事變(新政權殺害舊政權知識份子)

民國有派人到日本留學,透過日語認識世界,孫文在日本住十年。蔣介石軍事訓練在日本。臺灣現在語言有日語影子,例如 sociology 社會學此二字在日本學術始有,在此之前是群學,日本喜愛用兩字組合社會學

經世濟人à經濟。該時期臺灣十幾萬人留日,兩萬人拿到學位。二二八時期有日本學歷的,藏起來!

 

臺灣本島,本沒有共同語言(?) 原住民彼此語言不通,唯一共同語是日語。

日本時期認同有九族原住民,給予族名! 啊美族人稱自己pangcah ()amis(意旨北方) 日本人伊能嘉矩走到臺東問Piyuma,那邊是?

Piyuma: Amis (北方),但不等於啊美族人。

 

清朝派人來臺不講當地語言,滿州政府,有科舉考試(學古文),故當時島上語言多是部落社會: 原住民 (清朝紀錄分不清九族)

 

n   以臺灣為主體,看待島上語言

  1. 閩客原外新
  2. 價值: 復振母語

#誰的母語?

Paradigm shift 典範轉移是價值觀改變而不針對政治

Marshal law 戒嚴1949-87 也是冷戰期間: 國共分岐

各自對國際強調誰是正統可以代表中國

 

40年代

臺灣人被視為是日本打手(打天下),日本派二十萬臺灣人到東南亞是重要翻譯或軍伕,當時臺灣稱為: 南慶基地

50年代

臺灣變成公國文化代表。向聯合國表示:臺灣是正統中國文化,而指責中國是破壞中國文化(文化革命)而不能代表中國文化

 

n   認識臺灣的兩種史觀以及其語言政策脈絡影響

  1. 民國時段
  2. 臺灣本土時段

 

n   認同臺灣的運動

  1. 語言層面

臺北大多講華語。選擇場合講臺語,為何?凍蒜!

 

  1. 政策層面

1949-   獨尊國語的政策,三十幾年後反撲!

1988       還我母語運動,客家人(三代人之間因為獨尊國語而無法

保留母語)。為何只有客家人情緒高漲? 客家人以語言界

定身份。客家人沒有用地方,區域界定身份認同。

客家名言: 寧賣祖宗田勿忘祖宗言。

        a01語言與國族認同書寫90年代。客家語言失落現象停不下來。

        於是有以下政策:

1).       國家語言政策

2).       雙語政策

3).       東南亞語言政策

4).       原住民語言政策

        # 政策多,目標多,達成率?

 

==================

a01-全球在地化臺灣國際接軌政策研究筆記(喜如)

 

 

n   在雙語政策之前

政府提出臺灣是否設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游錫堃當行政院長時提出),陳水扁時期。進而有研究 a01-全球在地化臺灣國際接軌政策研究。

 

n   2030雙語國家政策

民國110提出雙語國家,賴清德提雙語政策之基礎?

台南當市長曾經實行雙語教學。

 

#(反思) 政府規定如是,但人民情結又是另外左右政策發展的主因。

例如: 香港與日本

 

Two types of language policy:

  1. Status language policy
  2. 實質上語言政策

台灣立法條文沒有一條獨尊英文,然而很多經費花在此刀口(例如: 改裝教室成為英語村,此政策參照韓國英語村)

 

香港港話政策: 只做不說 (當時政府不能站出來喊: 獨尊廣東話)

新加坡語言政策:只說不做。新加坡國語馬來語。

 

在臺灣日本人9000人

在臺灣越南人10萬

問題:臺灣大學有日語系,沒有越南語系。為何語言政策如此偏頗?

 

 

 

P13/448

比對上兩政策核心價值? 國際接軌。

台灣的語言政策在英語面向即是提升國際競爭力。

 

==========

 

01-台灣歷史各時期語言政策之分析比較 筆記 (喜如)

 

My PBworks/Folders/A 2022p / A (pbworks.com)

老師提供閱讀材料可以寫成心得繳交

 

文章: 台灣歷史各時期語言政策之分析比較

問題:有沒有歷史縱深的語言政策?此篇文章可以解答

 

台灣語言發展四個時期:

一、荷據 (做研究時寫荷蘭時期’)

 

荷蘭時期使用的語言政策(Campbell, p.207),荷蘭稱台灣Formosa.

巴達維亞日記? 當時荷屬東印度,當時荷蘭總督設在印尼雅加達(巴達維亞),美日寫日記給在巴達維亞的總督。1636有位牧師開辦台灣學校,教小孩認識母音子音。

 

可研究題目:日本的荷蘭人。荷屬東印度公司有到過馬來西亞,對語言發展的意義。

 

請問荷蘭當初登陸台灣安平古堡時,荷蘭人使用 荷蘭語:Zeelandia台灣原住民說的語言是南島語,荷蘭人說的是熱遮蘭語。

 

First contact

魏德聖以台灣島為主體,對外建構歷史語言,通關密語就是西拉雅語(平埔族)

 

二、明鄭 (清領時期)

 

該時期設有正音書院(存在沒超過21),資料甚少。滿清政府特別規定不能任用廣東福建人當官。廣東三州: 會州,潮州,加印州(今梅縣。客家話)

 

您是客家人,客家語口音是?

四線[1]à 桃園,南部客人。及梅縣的周邊縣。來台灣的客家人多是廣東跟

福建的邊區,即被放流人,非主流人,由清朝角度看台灣(清朝思考打台灣否? 台灣都是流放之輩)。施朗派人管理台灣不能是廣東人,要派一個講北方話的人管理,語言不能與當地人有強的連結,期能管理而不占資源。但,此思維就不能提振當地語言發展。

               

海陸à   新竹

 

 

三、日據 (做研究時寫日治時期’)

語言政策比清朝進步很多 (,尊重台胞原有的風俗習慣和社會組織(大園市藏,頁 482-487)。在語言政策上,就是採取「台灣人學日語,日本人學台語」輿論的)。符合自然科學循序漸進,例如: 先舊慣調查(了解民情),再地方設置土語講習所。日本的殖民統治,一開始是接納土著原有條件,進而訓練土著菁英收受日本教育

 

皇民化是日治時期最後三十年才提出的政策,是太平洋戰爭發生後,並非一開始的語言政策。此語言政策有深遠影響,做人類學研究: 三地門田野考察,老一輩人的共同語言是日語(廣泛被接受),日語是知識語言。台灣本地人,是日語加台語或日語加國語。

1930年嘉農棒球隊,中學生在校講日語,同伴講國語,回家講台語。日語仍是知識語言。國台語是生活語言。

 

*語言政策

要跟社會產生化學反應,它不是一個政策對應一個結果論。語言裡有人們的情結與社會期待交互作用的反應。

 

四、民國

自己閱讀。

 

 

10:40

 

語言政策是社會語言學的一環。

以中文角度潮州話是方言。但,潮州話是一種語言。

 

n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可以用語言政策角度看語言發展。

 

  • Ø  印尼也有何蘭時期(1621-1799)

1942                印尼進入日本時期

1945-1949      獨立戰爭時期

1949-1965      蘇咖槈 à蘇哈托

 

 

  • Ø  香港也有日本佔領期

二次大戰後, 1967省港大暴動後,引入語言政策

 

  • Ø  日本語言政策發展時期

荷蘭人在日本

明治維新

美國在日本時期



[1] 佔台灣客家人口最高比例。 說「四縣話」的客家來自清代的廣東嘉應州,因為嘉應州除了本轄之外,還管轄鎮平(今名蕉嶺)、平遠、興寧、長樂(今名五華)個縣份,因此,從這些地方移民台灣的人,他們所說的客,就被稱為「四縣話」

 


9/12 筆記:一樹

 

台灣語言政策相關的有四個時期

荷據、清領、日據、民國

 

荷據:

1636 年尤羅伯牧師辦台灣第一所學校,教羅馬字母。

用羅馬字母紀錄原住民語言。

 

荷蘭人到台南時,當地人講西拉雅語(Siraya)。

 

清領:

建「正音書院」,可是該學校沒有超過21年。

 

日據:

土語講習所:日本憲兵、警察講習台語。

 

日據時期相關的電影:KANO、賽德克巴萊

以上兩部電影非常重視當時的語言情況。

 

台灣雙語政策

賴清德提出來

 

「實質性第二語官方語言」

目的是提升國際競爭力。

 

語言與認同

二二八事變

 

中文當中有一些受日本影響的詞。

例如:社會、經濟等

【補充】

日本人把這些詞叫和製漢語(わせいかんご)。

過去日本人到歐美留學,他們學習西方先進的概念和知識,

當時為了表達那些概念或知識,

使用漢字創造這些詞。

 

可以參照的文獻

進入中國的「和制漢語」.pdf

術語翻譯的回溯和反思——以政治學和制漢語為例.pdf

 

族群:閩客原外省

 

【問題】

國家語言戰略的部分我有一個疑問,

有些國家有像British Counsil(英國)、國際交流基金(日本)、

孔子學院(中國)等,推廣語言和文化的單位。

那麼,台灣有類似的單位嗎?以下新聞中提到的語言學習中心算是推廣單位嗎?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8170293

 


 

學生:梁嘉恒

學號:61184037i


【以英語為國際語(EIL)之義涵與教學觀】


       這篇論文主要討論的是台灣的英語教學應該發展出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教材教法,而不是一昧追隨美式英語的標準。現時英語教學模式都專注在美式口音及其文化,學生不知不覺中會順從國外文化,甚至貶低母語口音。因此作者建議EIL的教學觀,把英語及本土文化融合,既可以讓學生使用英語溝通,亦可以保留本土的語言文化認同。本人從小在香港教育體制下學習,其體制與台灣相似,對此議題也有一套看法。


       香港與台灣的教育體制都是以考試為重點,大部分學生都會經歷填鴨式教育的過程,在此教育框架下,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提高語言能力只是其次。根據一項問卷調查(詳情請參閱以下網址),超過半數香港學生認為學習英語是文憑試(類似台灣指考)最辛苦的階段。加上本論文作者所提出的EIL教學困難,可見EIL教學在台灣及香港都是難以達成的,而兩者的共同點都是因為教育體系方面充斥大班教學,而且著重於考試或測驗成績。假若學生對學習英語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考試內容及題目就會成為學習重點。因此,在實行EIL的教學觀的前提下,考試內容必須有所更改,因為教材的主要方針主要都是以考試內容為中心。


       另外,忽略自我的語言文化認同也是兩地的共同點。本論文指出台灣英語教學著重於西方國家的標準;香港身為前英國殖民地,其文化深受英國影響,導致英語在很多時候都凌駕於母語(亦即粵語)的地位。尤其在香港大部分的中學中,除了中文和中國歷史科是以粵語教授之外,其餘的課程都是以英語教授,可見雖然香港學生普遍英語能力比台灣學生高,但本土語言文化認同意識相對較低。加上香港現時兩文三語的政策,中文課有時候會以普通話教授,學生接觸粵語的時間少之又少。


       根據一份比較港台小學英語教育政策的研究(鄭雅娟,2005)指出,兩地文化均認為懂得英語會帶來優越感,且英語節課都比母語節課多,本土語言及國際語言在教育政策裡並沒有被平等看待。透過兩地的小學教育方針可見,若學生從小已經視英語為國際化和更重要的語言,本土語言及文化會很容易被忽略,正正呼應了本論文作者對西方文化霸權宰制的擔憂。


       綜觀現時兩地對國際語言的教育政策,本人認為本土語言在現今國際化的趨勢下很容易被輕視,尤其台語和粵語都不是教程中的主要語言。為了培養跨文化的溝通能力,學習英文的確十分重要,但是否能在英語課程編排上,加入本土語言及文化要素以提升學生的本土意識,是各界學者需要著重的議題。


https://hk.on.cc/hk/bkn/cnt/news/20210922/bkn-20210922140420877-0922_00822_001.html

 

台灣與香港小學英語教育政策之比較研究.pdf


王建勤(2010)美國國家語言戰略與我國語言文化安全對策 

 

一樹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美國國家戰略的背景和其目標,以及中國在此方面的現況。

 

美國提出國家語言戰略的背景

美國提出國家語言戰略主要與政治、經濟及軍事方面的考量。首先,直接的原因就是911事件。911事件給美國帶來的是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威脅和挑戰。美國政府認識到,外語能力和理解他國文化能力的缺乏,削弱了美國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對國內外的了解,阻礙了社會的流動能力,減少了商業競爭能力,限制了公共外交的有效性,以至於威脅著美國的國家安全。

其次,國家語言戰略與其海外戰場對外語技能的政治和軍事訴求也密切相關。當時,美國軍方認為,最關鍵的外語是阿拉伯語和普什圖語(因為在伊拉克的美軍有15.5萬人,但通曉阿拉伯語的人幾乎沒有)。

另外,該戰略還有和經濟全球化背景有關,美國需要既有職業技能同時具有了解其他文化和多種語言能力的職員,這樣才能保持美國在全球市場的領導地位。

 

國家語言戰略目標

目標主要有三方面:一、維護美國國家安全;二、維護美國在全球的經濟利益;三、製造「語言戰略武器」;四、為海外戰場的軍事情報人員、外交人員具備「語

言武器」,滿足海外戰場軍事、外交和情報需求。

以上的第三點目標提到的所謂「語言戰略武器」是指美國利用語言的交際功能作為傳達美國意志的手段,利用這武器傳播美國的聲音。另外,現代戰爭雖然可以透過高科技打破時空障礙獲得軍事情報,但是語言是獲取信息情報的最後一道屏障。所以簡單講美國把語言作為實現其全球化戰略目標、傳播美國意識形態的重要戰略武器。

 

其戰略下的外語政策

美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外語政策。其中一個重要的外語政策就是鼓勵全民學習國家需要的「關鍵語言」。最初的關鍵語言包括4種,即阿拉伯語、漢語、韓語、俄語。後來增加了印第語、日語、波斯語和土耳其語。

為了實現戰略目標,美國還制定了外語教育從幼兒做起的外語政策。在「國家安全語言項目」中撥款2400萬美元,鼓勵美國兒童從幼兒園到高中學習關鍵語言,即所謂「K12」計劃。而且在此基礎上,美國政府擬撥款2700萬美元在27所學校設立從幼兒園到大學的關鍵外語教學計劃,即「K16管道項目」,把外語教學從幼兒園到中小學,一直延伸到大學。

 

以上是美國的國家語言戰略,相比之下中國的國家語言戰略如何?關於國家語言戰略研究,特別是對外語言戰略的研究嚴重滯後。主要是因為國家沒有專門的語言戰略研究機構、語言政策與規劃研究缺乏全球化意識和國際視野,國家對重大語言戰略問題關注不夠,缺少宏觀的政策性研究等原因。


語言與國族認同2008 --蕎麟
蔡芬芳/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文化人類學暨歐洲民族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文章重點:
• 認同問題的典範
• 對原住民的了解開始於日據時代
 Amis是日本人問卑南族人那裡有什麼人(北方);
阿美族是自稱Pangcah台地之意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9%98%BF%E7%BE%8E%E6%97%8F
• 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Thomas Kuhn) ,價值觀的改變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679330/
• 1949-1987年,軍事戒嚴,正統權的爭奪,獨尊國語的政策。(影響之後的國家語言發展法)
• 情緒的影響:語言能力、語言認同
• 1988年,還我客家話運動(還我母語運動,客語首發)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9%82%84%E6%88%91%E5%AE%A2%E5%AE%B6%E8%A9%B1%E9%81%8B%E5%8B%95
• 國家語言發展法(以本土語言為核心),和配合新住民/新移民的語言政策。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43
• 原住民語言保存條件(相較於澳洲200多種原住民語,台灣的環境是相對容易保存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5%8E%9F%E4%BD%8F%E6%B0%91%E6%97%8F
相關論文參考:
 戰後臺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 -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
https://ir.lib.nchu.edu.tw/handle/11455/10886
 凝視╱策反的語言-台灣的語言國族化角力戰(1945-1985)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3THU00099008%22.&searchmode=basic
 台灣語言政策變遷分析:語言人權的觀點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30128005-201306-201609300008-201609300008-45-82&PublishTypeID=P001
(文章結構:
1.前言;2.鶴佬語、客語、華語之論戰;3.語言與國族認同之緣起與影響;4.德國少數民族索勃人;5.面對差異、接受差異、尊重差異;6.結論)

-----------------------------------------------------------------------------------------------------------------------

 

教育研究月刊 (2007.11)

數位語言學習之現況與類型

摘要筆記周建豐

 

       自 1990 年代至今,數字技術的發展非常迅速。 人們利用技術進行交流,獲取最新信息,成為一種學習手段。 20多年來,互聯網已經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媒介每個人掌握互聯網技術的能力都會影響所獲得信息的獲取 近年來,中國在世界多個國家開設了孔子學院,很多國家都將漢語作為必修課。 台灣作為一個有實力和經驗發展數碼科技及其應用的國家,尤其是與數碼華文學習相關的產業可以成為台灣的重點。這個機會希望台灣能以領先的科技和文化引領國語教育優點。 目前可以通過連接(線上)的數字產品隨時隨地學習該主題。 許多研究表明,與面對面討論相比,計算機輔助在線討論是一種首選的活動形式,因為用戶不會與其他人面對面交流而感到尷尬。 在使用語言方面會更容易,因為計算機輔助交流使其在句子結構方面更加複雜。

 

     目前,許多在各自領域具有優勢的應用很容易獲得。透過無線網路的提供,學習者可在任一地點與近處或遠地的母語者或同為目標語學習者進行合作學習。此外,有些使用特色很容易獲得的信息和新聞的訪問使其更容易學習,例如BBC、CNN等。 有了所掌握的知識,可以批判性地分析幾個事件,從而詳細總結所進行的學習。目前的技術還可以幫助改善語法和語言環境,可以使用雙語或多語。網絡改變了人們使用語言的方式和習慣。 網絡的出現帶來了新的書寫或拼寫語言方式,也形成了許多新詞。

 

     政府為了走在時代的前端,讓國民保有國際競爭力,願意制定相關法規與政策。而我國的數位內容產業與文化創意業者,以及將來朝向數位語言學習發展的企業,開創出不一樣的寛廣大道,為自我的發展與人民的福祉多做些具體而實用的貢獻。如此一來,國民都是雙語者,甚至多語者,更利未來頻繁的國際交流與跨國溝通。

 

數位語言學習之現況與類型-周建豐.pdf

 

(觀點)

     這篇文章期刊創辦至今已經15年了,當時的技術發達已經很發展了,目前數位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單元,不能分開。

製作了各種應用程序,使人們更容易獲得信息和學習參考。

     在疫情一開始期,以前很少或從未做過的事情,所有活動都轉向了在線上。 當有許多用戶需要應用程序的服務時,應用程序的公司當然必須努力才能提供最好的服務。

 

------------------------------------------------------------------------------------------------------

  • 華語文語言政策研究-0912-筆記彙整(蕎麟)
    01-國際語言政策/台灣語言政策
  • 老師提供閱讀材料可以寫成心得繳交
  • 01-台灣歷史各時期語言政策之分析比較.pdf
  • 此篇文章可以解答歷史縱深的語言政策.
  • 台灣語言政策相關的有四個時期荷據、清領、日據、民國
  • 一、荷據 (做研究時寫荷蘭時期’)
  • 荷蘭時期使用的語言政策,荷蘭稱台灣
  • 巴達維亞日記
  • 當時荷屬東印度,當時荷蘭總督設在印尼雅加達(巴達維亞),美日寫日記給在巴達維亞的總督。
    1636年,尤羅伯牧師開辦台灣第一所學校,教小孩認識羅馬字母、母音子音。
  • 荷蘭人到台南時,當地人講西拉雅語(Siraya)。
  • 1624年,荷蘭當初登陸台灣安平古堡時,荷蘭人使用荷蘭語:Zeelandia
    台灣原住民說的語言是南島語,荷蘭人說的是熱遮蘭語。
    First contact
    魏德聖以台灣島為主體,對外建構歷史語言,通關密語就是西拉雅語(平埔族)
  • 用羅馬字母紀錄原住民語言。 
  •  
  • 二、明鄭 (清領時期)
  • 該時期設有「正音書院」 (存在沒超過21),資料甚少。
  • 滿清政府特別規定不能任用廣東福建人當官。限定種族接觸。
  • 廣東三州會州,潮州,加印州(今梅縣。客家話
  • 客家語口音是
    • 四線(梅縣為代表) 桃園,南部客人。及梅縣的周邊縣。來台灣的客家人多是廣東跟福建的邊區,即被放流人,非主流人,由清朝角度看台灣(清朝思考打台灣否台灣都是流放之輩)。施朗派人管理台灣不能是廣東人,要派一個講北方話的人管理,語言不能與當地人有強的連結,期能管理而不占資源。但,此思維就不能提振當地語言發展。
      •  佔台灣客家人口最高比例。 說「四縣話」的客家來自清代的廣東嘉應州,因為嘉應州除了本轄之外,還管轄鎮平(今名蕉嶺)、平遠、興寧、長樂(今名五華)個縣份,因此,從這些地方移民台灣的人,他們所說的客,就被稱為「四縣話」
    • 海陸  新竹
  • 三、日據 (做研究時寫日治時期’)
  • 語言政策比清朝進步很多 (,尊重台胞原有的風俗習慣和社會組織(大園市藏,頁 482-487)
    在語言政策上,就是採取「台灣人學日語,日本人學台語」輿論的)
    符合自然科學循序漸進,例如先舊慣調查(了解民情、循序漸進),再地方設置「土語講習所」(土語講習所:日本憲兵、警察講習台語。)。
    日本的殖民統治,一開始是接納土著原有條件,進而訓練土著菁英收受日本教育。 
  • 皇民化是日治時期最後三十年才提出的政策,是太平洋戰爭發生後,並非一開始的語言政策。此語言政策有深遠影響,做人類學研究三地門田野考察,老一輩人的共同語言是日語(廣泛被接受),日語是知識語言。台灣本地人,是日語加台語或日語加國語。
  • 日據時期相關的電影:KANO、賽德克巴萊。(以上兩部電影非常重視還原當時的語言情況。)
  • 1930年加農棒球隊,中學生在校講日語,同伴講國語,回家講台語。日語仍是知識語言。國台語是生活語言。(學校日語knowledge language、家裏客家語臺語life language

*語言政策

  • 要跟社會產生化學反應,它不是一個政策對應一個結果論。語言裡有人們的情結與社會期待交互作用的反應。
  • 四、民國

(自己閱讀)

  • 延伸補充

• 語言政策是社會語言學的一環。

• 以中文角度潮州話是方言。但,潮州話是一種語言。

•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可以用語言政策角度看語言發展。

• Ø 印尼也有荷蘭時期(1621-1799)

  • 1942 印尼進入日本時期
  • 1945-1949 獨立戰爭時期
  • 1949-1965 蘇咖槈 à蘇哈托

• Ø 香港也有日本佔領期

  • 二次大戰後, 1967省港大暴動後,引入語言政策

• Ø 日本語言政策發展時期

  • 荷蘭人在日本
  • 明治維新
  • 美國在日本時期
  • a01-全球在地化臺灣國際接軌政策研究.pdf
  • 在雙語政策之前
    • 陳水扁時期,政府提出 “臺灣是否設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游錫堃當行政院長時提出)” 進而有研究 a01-全球在地化臺灣國際接軌政策研究。 
  • 2030雙語國家政策
    • 民國110年,提出雙語國家,當時賴清德提台灣雙語政策之基礎。
    • 台南當市長曾經實行雙語教學。
    • 「實質性第二語官方語言」,國際接軌,目的是提升國際競爭力(英語)。
  • Two types of language policy:
    • Status language policy
    • 實質上語言政策
  • 各國語言政策
    • 台灣立法條文沒有一條獨尊英文,然而很多經費花在此刀口(例如改裝教室成為英語村,此政策參照韓國英語村)
      P13/448  政策核心價值為國際接軌。台灣的語言政策在英語面向即是提升國際競爭力。
    • 香港港話政策只做不說 (當時政府不能站出來喊獨尊廣東話)
    • 新加坡語言政策:只說不做。新加坡國語馬來語。
    • #反思/發想
  • 政府規定如是,但人民情結又是另外左右政策發展的主因。例如香港與日本。
  • 從角度(學系的設定)作為評估,臺灣大學有日語系,沒有越南語系。語言政策偏頗的原因?
    • 在臺灣日本人9000人
    • 在臺灣越南人10萬
  • a01-語言與國族認同
  • 認同問題的典範,Paradigm shift  (Thomas Kuhn)典範轉移是價值觀改變而不針對政治,價值觀的改變。
  • 語言絕對等於認同?  語言與認同的關係,語言是認識世界的方法。
  • 1949國民政府來臺灣, 1949-1987年,軍事戒嚴,正統權的爭奪,獨尊國語的政策。(影響之後的國家語言發展法)
  • 1947二二八事變(新政權殺害舊政權知識份子)
  • 民國派人到日本留學,透過日語認識世界。
    • 孫文在日本住十年。蔣介石軍事訓練在日本。
  • 臺灣現在語言有日語影子,
    • 例如 sociology 社會學此二字在日本學術始有,在此之前是群學,日本喜愛用兩字組合社會學
    • 經世濟人à經濟。該時期臺灣十幾萬人留日,兩萬人拿到學位。二二八時期有日本學歷的,藏起來!
  • 臺灣本島,本沒有共同語言(?) 原住民彼此語言不通,唯一共同語是日語。
  • 日本時期認同有九族原住民,給予族名。(對原住民的了解開始於日據時代)
    • 阿美族人稱自己pangcah ()amis(意旨北方) ,典故:日本人伊能嘉矩走到臺東問那邊是(指北方)什麼人?
       Amis是日本人問卑南族人那裡有什麼人(北方);阿美族是自稱Pangcah台地之意 
  • 清朝派人來臺不講當地語言,滿州政府,有科舉考試(學古文),故當時島上語言多是部落社會原住民 (清朝紀錄分不清九族)
    • 情緒的影響:語言能力、語言認同
  • 以臺灣為主體,看待島上語言
  • 閩客原外新
  • 價值復振母語(#誰的母語?
  • Marshal law戒嚴1949-87年,也是冷戰期間國共分岐
  • 各自對國際強調誰是正統可以代表中國
  • 40年代
    • 臺灣人被視為是日本打手(打天下),日本派二十萬臺灣人到東南亞是重要翻譯或軍伕,當時臺灣稱為南慶基地
  • 50年代
    • 臺灣變成公國文化代表。向聯合國表示:臺灣是正統中國文化,而指責中國是破壞中國文化(文化革命)而不能代表中國文化
    • 認識臺灣的兩種史觀以及其語言政策脈絡影響
      • 民國時段
      • 臺灣本土時段
    • 認同臺灣的運動
      • 語言層面臺北大多講華語。選擇場合講臺語,為何?凍蒜!
      • 政策層面
  • 1949年,獨尊國語的政策,三十幾年後反撲!
  • 1988年, 還我母語運動,客家人(客語首發,三代人之間因為獨尊國語而無法保留母語)
    • 客家人情緒高漲的原因:客家人並非以“地方,區域”界定身份認同,而是以語言界定身份。(客家名言寧賣祖宗田勿忘祖宗言。)
    •  
    • 客家語言失落現象停不下來,於是有以下政策:
  1. 國家語言政策
  2. 雙語政策
  3. 東南亞語言政策
  4. 原住民語言政策

¨     國家語言發展法(以本土語言為核心),和配合新住民/新移民的語言政策。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43

¨     原住民語言保存條件(相較於澳洲200多種原住民語,台灣的環境是相對容易保存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5%8E%9F%E4%BD%8F%E6%B0%91%E6%97%8F

  • #補充/反思
  • 日本人把這些詞叫和製漢語(わせいかんご)。
    過去日本人到歐美留學,他們學習西方先進的概念和知識,當時為了表達那些概念或知識,使用漢字創造這些詞。
  • 族群:閩客原外省
  • 政策多,目標多,達成率?
  • #可以參照的文獻
  • 進入中國的「和制漢語」.pdf
  • 術語翻譯的回溯和反思——以政治學和制漢語為例.pdf
  • 戰後臺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 -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
  • 凝視策反的語言-台灣的語言國族化角力戰(1945-1985
  • 台灣語言政策變遷分析:語言人權的觀點
  • #可研究題目:
  • 日本的荷蘭人。荷屬東印度公司有到過馬來西亞,對語言發展的意義。
  • #【問題】
  • 一樹:
    國家語言戰略的部分我有一個疑問,有些國家有像British Counsil(英國)、國際交流基金(日本)、孔子學院(中國)等,推廣語言和文化的單位。
    那麼,台灣有類似的單位嗎?以下新聞中提到的語言學習中心算是推廣單位嗎?

 

0912-課堂彙整筆記.pptx
------------------------------------------------------------------------------------------------------

認同土地非常重要 (楊聰榮教授9/13分享)

 

相信有很多的人都知道,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原來都是英國人,歷任的美國總統開口閉口都說:We American,加拿大歷任總理開口閉口都說:We Canadian,澳大利亞歷任總理也是開口閉口都說:We Australian!包括多數原籍的中國人的新加坡,也是開口閉口都說:We all Singaporean,我們都是新加坡人,所以、認同土地很重要。

 

隨著時代不斷的進步,世界各國的經濟不斷的成長,自然形成一股移民的風潮,套一句: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是宇宙間不變的哲理,而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國家,也因應全球日益嚴重的人荒少子化危機,越來越多的國家,無不繳盡腦汁,想方設法,積極制定或是修改更吸引人的移民條件。

基本上,移民就會有認同的問題,而普遍的中國人,特別是老一軰的,都會有「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迷失,譬如有一個姓李的移民者,當她(他)決定要移民美國時,她(他)原來姓李,從辦理美國移民開始的所有作業就都必需以英文填寫所有的申請表格和文件上的姓名,依規定都必需用英文拚音填寫,按姓李的英文拚音,就是Li,或Lee,怎麼可能坐不改姓呢?這也是認同的一部份,不是嗎?

 

大家好!祝福大家日日平安!健康吉祥!


 

Comments (1)

81184006I said

at 9:32 am on Sep 19, 2022

語言與國族認同2008
蔡芬芳/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文化人類學暨歐洲民族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文章重點:
• 認同問題的典範
• 對原住民的了解開始於日據時代
 Amis是日本人問卑南族人那裡有什麼人(北方);
阿美族是自稱Pangcah台地之意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9%98%BF%E7%BE%8E%E6%97%8F
• 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Thomas Kuhn) ,價值觀的改變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679330/
• 1949-1987年,軍事戒嚴,正統權的爭奪,獨尊國語的政策。(影響之後的國家語言發展法)
• 情緒的影響:語言能力、語言認同
• 1988年,還我客家話運動(還我母語運動,客語首發)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9%82%84%E6%88%91%E5%AE%A2%E5%AE%B6%E8%A9%B1%E9%81%8B%E5%8B%95
• 國家語言發展法(以本土語言為核心),和配合新住民/新移民的語言政策。
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170143
• 原住民語言保存條件(相較於澳洲200多種原住民語,台灣的環境是相對容易保存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7%81%A3%E5%8E%9F%E4%BD%8F%E6%B0%91%E6%97%8F
相關論文參考:
 戰後臺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 -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
https://ir.lib.nchu.edu.tw/handle/11455/10886
 凝視╱策反的語言-台灣的語言國族化角力戰(1945-1985)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o=dnclcdr&s=id=%22093THU00099008%22.&searchmode=basic
 台灣語言政策變遷分析:語言人權的觀點
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P20130128005-201306-201609300008-201609300008-45-82&PublishTypeID=P001
(文章結構:
1.前言;2.鶴佬語、客語、華語之論戰;3.語言與國族認同之緣起與影響;4.德國少數民族索勃人;5.面對差異、接受差異、尊重差異;6.結論)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