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09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謝喜如 1 year, 4 months ago

一樹:

語言的復振

語言復振的例子

希伯來語、加泰羅尼亞語是比較有名的例子

 

加泰羅尼亞語

線上學習資源豐富

 

西班牙語是強勢語言

西方世界被一位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語言

但實際上不是這樣,加泰羅尼亞語的狀況也對其他語言提供線索。

 

毛利語

被英文壓下去,但經過語言復興運動慢慢恢復起來。

 

復興條件可能較好的語言:

葛瑪蘭、噶哈巫、西拉雅

 

紐西蘭還存在毛利大學

進行毛利語沈浸式教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vKoaY_tnTs

 

【補充】

語言的振興不是很容易,但還是存在成功的例子。

毛利語、夏威夷語

日本的愛奴語面臨語言死亡的危機,能否復興起來是急迫性的問題。

關根健司(2020)指出,愛奴語有不少的母語人士講話的錄音檔,

善用這些資料的話,或許還有機會復興起來。

母語人士幾乎沒有了的情況之下,利用錄影檔復興起來的例子是存在的嗎?

 


梁嘉恒 - 心得

 

從緬甸族群政策看緬華社會──兼論緬甸華文教育的新發展

 

本文改變了以往大家對緬甸排華事件進而產生當地同化政策的既有印象,作者以實地觀察及訪談,帶出「緬化」華人的現況已不像以前一樣積極。現時緬甸政府的華人政策已經變得寬鬆,因此華人社會也可以繼續發展,同時推動了華語文的學習氛圍。

從緬甸的例子可以看見,由於華語文對經濟的重要性,緬甸,或者亦有排華政策的印尼也開始改變對華人社會的壓制。這讓我想到幾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以及我的看法:

 

1. 一個語言對經濟的重要性是否可以改變政府/當地民族對其語言社會的觀感?

 

     以緬甸及印度為例,本來的排華及同化政策,因為華語對經濟的重要性,政府對華人社會的打壓越來越小,甚至任由華人社會繼續建構以及華語文教學中心的設立。我認為很多政府都是以錢為重,不能因為民族主義而放棄了經濟發展,先把國家養活了,再去考慮其他方面的利益。

英語在現今社會變得愈來越重要,不少國家的課綱中也包含了英語教育,甚至會聘請西方國家的員工。以台灣為例,學校會聘請海外老師來教英語,但由於其薪資比台灣本地老師還要高,工作量卻一樣,導致本地人難免會有一些不滿。雖然這是政府/機構的安排,與外國人無關,但台灣人對海外同事也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

     回應我的問題,我認為的確可以有所改觀,但語言即使怎麼重要,政府/機構也需要衡量資源配置的問題,不應該因為其對經濟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本地人的權利。

 

2. 如果語言和經濟的關係如上,是否可以考慮把現時即將流失的語言納入經濟體系中,進而達到語言復興的作用?

 

     以台灣原住民語言為例,雖然「還我母語運動」令大家對原住民語言的意識加強了,當從一個外籍生的角度來看台灣社會,我並不覺得台語或者客語在台灣有著重要的影響。大家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到底如何提高一個語言在經濟上的地位,從而讓更多人去學習的效果。

 


周建豐 - 心得

 

1967 年緬甸「6.26」排華事件與緬華社會研究

 

1967 年 6 月 26 日,緬甸首都仰光發生了排華事件。「6.26」事件使華僑的生命、財產遭受不同程度損失,緬華社會生存發展環境惡化,導致大批華僑華人再移民。排華使華僑加快了入籍和同化當地的步伐,並開始儘量隱藏自我認同和華人的身份。

 

1960 年,中緬兩國簽訂了邊界條約、中緬友好互不侵犯條約。然而,七年之後,緬甸就發生了「6.26」排華事件。「6.26」事件對緬華社會此後的發展、華僑和北京的關係以及中緬關係,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這一事件目前還未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關注,因此筆者不揣淺陋,嘗試對這一事件的經過、原因及其對緬華社會的影響進行多維度的研究,就教於各位方家。

 

從多方面分析這起事件的起因 :

(一)從北京方面來看,「6.26」事件是大陸極左政策的犧牲品,緬中友誼的破裂是「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Holmes 1972:250)。

(二)從仰光方面來看,「6.26」事件既是緬甸政府維護國家安全的一種反應,又是奈溫軍人政權政治合法化的棋子。

(三)從緬華社會自身來看,「6.26」事件與部分華僑的政治認同和對形勢估計不足乃至錯誤有關.

(四)從國際背景來看,當時國際上的反華浪潮對「6.26」事件具有一定的示向作用。

 

事件不但導致了中緬關係惡化,而且此次事件使華僑和緬共的問題聯繫在一起,也對此後緬華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但隨著「文革」的爆發,大陸外交政策全面左轉,將「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作為對外政策的「最高指導原則」。「6.26」反華開始後不久,中共即明確表示對緬共的支持。

 

華人對緬共做出了不小的貢獻。「6.26」之後,中共開始在武器、後勤、訓練、軍事顧問、人員等方面公開支持緬共。 緬甸排華運動後,一些海外華人組織或自願加入緬共。 此外,文革期間,許多知青越境加入緬共。

 

華僑在移居東南亞的過程中,特別是西方殖民者東來以後,排華事件屢屢發生。各國的排華原因、表現形式、發展過程和影響,因統治者的政策、原住民的態度、華僑的實力、中國與華僑居住國的關係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相比之下,戰後冷戰背景下的東南亞排華經常與經濟、政治、意識形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因此這些排華經常表現為族群與國家衝突、族群衝突,或二者兼而有之的形態。

 

同東南亞某些國家的排華相比,我們必須客觀地承認,「6.26」的排華規模和激烈程度相對還比較溫和。中緬關係惡化後,緬方仍然堅守中立外交政策,並為修復雙邊關係進行努力,即證明了緬甸的這種雙重心態。這是 1967 年仰光事件不同於東南亞其他國家排華,表現相對比較溫和的一個主要原因。

相比「6.26」事件對中緬關係的影響,此次事件對緬中社會發展的影響更為廣泛。這導致許多中國移民返回緬甸,並加強了他們成為緬甸公民的願望。

 

09-緬甸626事件.pdf

W9 心得 - 1967 年「6.26」排華事件與緬華社會研究.docx


一樹:

 

 中和華新街緬華族裔經濟社區 形成與發展之研究 

 

這篇論文探討中和華新街緬華社區(南勢角)的形成與發展。雖然論文中主要探討的是經濟方面,但是還有提到緬甸華人的語言狀況。

跨界遷移回台的第一代緬甸華人,有的習慣住在華新街,放眼望去都是「自己人」,徜徉在緬語繚繞、緬文充斥的空間,過著彷彿緬甸的生活。日常生活,與緬甸相比,沒有太大的改變,有的甚至回來台灣多年,依舊不會說中文。第二代緬華子女,因遷移回台的時間、年紀不同,有的能說流利的緬語,抵台,才開始學習中文。有的緬華第二代,因父母覺得在台灣用不上緬語,刻意不教子女緬語;也有緬華父母認為,一定要教孩子會說緬語,進出緬甸才方便。也有成年子女,已有自己的想法,不肯學習緬語和緬文。

 

【問題】

有些家庭刻意不教孩子緬甸語,這一現象值得關注。

日本華僑對子女的語言教育觀念上,也有類似的情況。

這些應該和社會中的強勢語言和弱勢語言的概念也有關?

不過強勢語言和弱勢語言在各個國家的情況也不一定一樣


 

09 二戰以來柬埔寨華人社會地位的變化 

 

謝喜如 - 心得 

 

1900-1950年中國發生辛亥革命,日本侵華,國共內戰,導致大批中國南方人下南洋,其中來到柬埔寨多數為潮州人海南人客家人福建人等。

 

1970年代以前柬埔寨華人的法律地位

二戰以前,法國對柬埔寨華人採分區而治的方式,華人必續按照各幫族群(例如:潮州幫、廣府幫、福建幫、海南幫、客家幫分區而治。殖民者選拔華人自己當各區區長處理戶籍、收稅、民事糾紛等。

1948年後,由中國駐柬埔寨領事館任命華人區長。

 

二戰之後的柬埔寨雖與法國簽訂獨立條約,但軍事仍歸法國管理直到1954年日內瓦會議後,法國完全退出柬埔寨。

 

1954年,柬政府頒布法令: 凡在柬埔寨國內出生,或妻子為柬埔寨人可申請入柬籍。

然而1956年,柬政府頒布新移民法,規定了禁止外僑從事的18種行業,而這些行業大多都是華僑擅長經營,一時間不少華僑都失業。

 

由於柬政府努力使國內經濟民族化,下令取消華人會館,陸續頒布許多限制華人動產與不動產比例與權利。

 

1970柬政府發生政變,華人被當作是西哈努克和越共支持者而遭受迫害。

1976紅色高棉軍隊驅趕華人到無人的邊境地區。進一步取締私營商。

1978 越南出兵佔領柬埔寨,扶植魁儡政府,遂爆發排華事件。

1985 對華人身分進行個別登記

 

1987-1991 柬埔寨華人社會恢復發展,提升

1991 柬埔寨取消了所有對華人的各項法律的歧視和限制。

 

【提問】

民族主義崛起,柬埔寨政府鼓勵華人入籍,華人子弟是否會因為避免被歧視而入籍被同化成柬埔寨人?

為何經歷過排華事件之後,華人仍願意回到柬埔寨與之共存然後自己的華人文化,華人語言漸漸式微?

 

===================================================================

 

A09 二戰以來柬埔寨華人社會地位的變化 筆記

09 二戰以來柬埔寨華人社會地位的變化 心得2.docx  

謝喜如

 

一、華人移居柬埔寨

自13世紀末後期即有華人移居到柬埔寨,就柬埔寨與中國及台灣相對地理位置[1]來看,中國人到達柬埔寨並非難事,只需要走陸路即可。在13世紀的中國是南宋西夏西夏大理、西遼、蒙古、吐蕃等眾多政權並存的時代,時局動盪造成華人出走他鄉發展,移居到柬埔寨即是一例。在19世紀末,華人人口已經達13萬人。1954年後法國退出,柬埔寨獲得獨立。2001年華僑華人約有50萬人。

 

二、華人在柬埔寨社會地位

二戰之後,法國短暫殖民柬埔寨,控管外交和軍事,對華僑採取分而治之,華人分幫(分族群)分區居住。1950-1960年代,中國與柬埔寨關係良好,柬埔寨政府以血統主義為原則,頒布國籍法,父母任一方為柬埔寨人,其子女無論出生地為和均可入籍柬埔寨。然而,1956柬埔寨頒布移民法二十六條,禁止華人從事特定行業等十八項,眾多華人因此失業。

 

1978年越南出兵柬埔寨,柬埔寨民主政府垮台。越南扶植傀儡政府極力排華,華人逃離柬埔寨,僅有少數留下私下做小生意謀生。1986年越共關係良好,柬埔寨國內排華活動漸有收斂。1989年越南撤出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成立聯合民主政府,1997年以後,所有戰爭都停止了,華人貿易活動社團、華文學校得以重新發展。1991年,柬埔寨政府取消了對華人的歧視的法規,讓華人基本上享有跟柬埔寨人一樣的法律地位。2002年,柬埔寨華文學校就達33所,一些懂華文的雇員薪資甚至超過懂英語者。

 

三、結論

儘管目前柬埔寨華人享有與土著相當的法律地位,經濟地位遠高於土著,但在柬埔寨政治的參與卻仍是止步沒發展。這是令人值得思考的問題。個人提出幾項提問如下

 

四、提問

  1. 西哈努克時期政(1941-1976)府利用華人經濟能力協助國家發展,卻禁止華人進行政治活動,雖自稱民主政府,但是對於華人的態度卻是極盡利用。這是否因為華人長期以來對於柬埔寨政府而言就是外來者,雖幾經政策調整對華人態度已經接納,但柬埔寨政府因為經歷政局數次動盪是由外來民統治,深感政局穩定必須由自己同族人治理之珍貴,故禁止華人參與政治。

 

  1. 另,華人本身對於族群認同又是一項值得思考的問題。自13世紀華人移居柬埔寨就已是多元族群,當時族群(例如:潮州幫,海南幫,客家幫,廣福府幫,福建幫等等) 之間是否以華人族群為最大族群認同仍是待查。又,幾經柬埔寨政局動盪對於華人政策由緊縮變寬鬆,這之間已經造成華人族群四散,之後華人的再興起已是有部分人與融入當地或通婚之族群融合,固已華人群族為最大族群認同嚴然對華人是一項模糊的界定。

 

 

五、參考資料

 

莊國土(2003)。二戰以後東南亞華族社會地位的變化。南洋問題研究。119(3)。

維基百科柬埔寨華人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wikipedia.org)

 

 

 

 

 

 



[1]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