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10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謝喜如 1 year, 4 months ago

周建豐 - 筆記

 

在過去的 5 到 10 年裡,台灣經歷了語言政策的變化。

對台灣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因為2035年將有雙語,即國語和英語

 

大家注意的話,台灣有很多來自東南亞的移民(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與當地居民結婚),但在台灣卻沒有規範東南亞國家特殊語言學習的機構。

與日本相比,

日本有針對東南亞國家的語言班,比如印尼語班、越南語班等。

與印尼相比,

在印尼,目前大多數私立學校都為學生提供中文·課程

台灣未來會有這樣的機構嗎?

 

最近,西拉雅語發生了重大變化。

根據歷史,西拉雅語實際上已經滅絕,其聚居地在台南市和台東地區

但在 2002 年,西拉雅語又開始在學校通過新的文學作品教授

2005年政府成立西拉雅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東帝汶

是東南亞最後一個獨立國家

2002 年公投,2003 年獨立

 

獨立後,東帝汶政府有4種可能選擇一種語言成為國語

  1. 英語,因為英語是國家間交流的國際語言

  2. 印尼語,因為東帝汶曾經是印尼一個省的一部分,而印尼又是東帝汶的近鄰。

  3. 葡萄牙人,因為很久以前東帝汶被葡萄牙人殖民

  4. Tetun語,是當地用於交流的(口語)語言,但很少有居民會寫Tetun文字

 

印度尼西亞

印尼有中華禁政策並持續了32年。

 

印尼華人分為兩種

  1. Totok,仍然有中國人的原始血統

  2. Peranakan,已經與當地人口混在一起

 

1966年印尼禁止中國文化,於是很多家庭命令孩子學英語,以便有朝一日可以出國留學

那時候要求中國人當成印尼人,但分明是什麼印尼人?

因為印尼有很多民族,如果只告訴要當成印尼人,應該是清楚地説出哪種印尼人

 

在禁政策 32 年後,中華人現在可以再次表明自己是身份,可以再次慶祝文化,一個例子是 CapGoMeh (元宵節),

雖然我們又可以慶祝中華文化了,但有一樣東西是不能帶回來的,那就是利用中文的能力。


一樹:

 

全球在地化臺灣國際接軌政策研究

 

國際化並非被動地被英語化,也要讓外國人「日語化」

不論是財團法人自治團體國際化協會所推動的 JET 計畫,或者千葉、大阪、神戶所推動的語言學習相關措施多強調要讓外國人學習日語,

而非日本人去學習英語。千葉縣、大阪府、神戶市都認為外國人既然入境,就應該隨俗,來到日本就應該要學習、理解日本的文化與習慣,而日文正是理解日本的最佳媒介。

他們並不認為接受國際的主流就是國際化,反而將重點放在強化本國的特色,並讓自己成為世界的主流,進而銷往世界。

 

如果太過於強調英文的重要性,反而容易忽略了國際化的主體性與重點。

只要釐清了全球化中重要的價值與目標,就能找到正確的方向,

而過程只是一種選擇而不是一種必然。

 

【問題】

以上議題上,日本和台灣的語言政策比較相反,

不過英語化不等於國際化的意識,

台灣本土語言是否可以作為理解台灣的媒介?

雙語政策必須要繼續推行嗎?


 

 

a10 從第二語研習得理論的角度分析 學齡前幼兒學習英語問題探討  心得

 a10 從第二語研習得理論的角度分析.docx 心得

 

謝喜如

 

摘要

 

這篇文章淺談年齡與語言學習之成效,當中不乏從1960年代由Lenneberg (1967)提出的語言習得理論—語言發展關鍵期假說(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以及 Chomsky (1965) 提出的普世語法理論 (Universal Grammar)。

 

以上兩理論簡要言之支持了孩童在幼小的年紀面對語言的處理能力是優於大人,因此大腦還處於為所有接收近來的訊息優化的功能,換言之,若沒有需要處理大量語言訊息,大腦的突觸就會隨著年齡增長卻不使用而被削減,在此強況下,成年人再次學習語言就顯得乏力沒有效率。

 

反思語提問

 

然而,科學日新月異,新的研究顯示,也有人在成年之後學校超過三種以上的語言而相當有成效,例如:謝智翔[1]

 

1.  英語優先? 母語再隨後跟上?

台灣人面對英語教育與母語教育態度大不同。前者有與國際接軌的壓力,後者有意識形態的壓力。然而,我個人想提問的是,學習英語是否等同國際化? 這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應語只是工具,借它來看懂世界新聞,既然為了看懂世界新聞,讀者也可以先透過翻譯成母語的方式先獲得概念。然而,現在大部分台灣的幼兒教育先偏重英語,然後時間有剩下才是母語,這種英語優先,母語隨後再跟上的本末倒置態度著實令人擔心。

 

2.  “Knowing his maternal language helps a man to know himself; being proud of his language helps a man to be proud of himself.”(National Indian Brotherhood, 1972:15)

 

以上這引用指出了一個人必須先了解自己的母語才能成為有自信的人。台灣島國上的多元族群無法融合可能因為國家語言政策對每一族群的母語保護政策仍未臻完善,若每一族群都能得到適切的母語政策照顧,那麼每一族群的學齡兒童將會收到完善的母語教育成為有自信的人,而不是為了接軌國際而被提早灌輸外語技能。

 

 

 


[1] 這位台灣郎會說25種語言:外語帶你走向一個更廣闊的世界(2016) 方智出版社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